如果去问一个中国人,中国丝绸是什么样子的?这恐怕很难用三言两语就概括出来,从古至今中国到底有多少种丝绸文物,中国丝绸文物究竟有多少种纹样,丝绸文物除了服饰、装饰品还有什么用途,散落在世界各个博物馆、文博机构的丝绸文物究竟有多少,都长什么样子?要解答这些问题,中国丝绸的超级百科全书“中国丝绸艺术大系”可以提供答案。
11月25日,“中国丝绸艺术大系”丛书首批成果在杭州“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亮相,展出了丛书第一辑已经正式出版的前五卷,分别为《湖南博物院卷(战国至汉代)》《故宫博物院卷·服饰》《中国丝绸博物馆卷(明清)》《广东省博物馆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卷》。每一卷选择约200件丝绸文物藏品,并选择其中的10%左右作为精品,对其文物价值进行阐释。此外还展出了预计在近期正式推出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卷》《大英博物馆卷》等七卷样书。“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总主编、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中国丝绸博物馆名誉馆长赵丰教授在展览现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据了解,“中国丝绸艺术大系”是由浙江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指导的浙江省文化研究重大工程,是继“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之后,浙江宣传文化界推出的又一个具有地域特色、国家站位、国际视野的重大文化项目。项目由浙江大学、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学术机构合作实施,计划用10年的时间,联合全球80多家重要博物馆等收藏机构,系统采集2万多件中国传统丝绸珍品的信息,由浙江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100卷图录,做出迄今为止资源收集最全面,学术研究最前沿,编纂体系最完备,图像呈现最精准,出版规模最宏大的中国丝绸艺术集。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和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之间有一个前后的关系。”赵丰回忆到,2013年,“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总主编、浙江大学前党委书记张曦访问中国丝绸博物馆,当时赵丰担任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当时是想要给中国绘画大系做一个丝绸的封面装帧,所以找到了我。”在双方聊天中张曦得知中国丝绸博物馆有意收集全球中国丝绸文物并编成全集,中国丝绸艺术档案计划开始浮出水面。“一个项目从想法到最终落地是不容易的,现在我们这个项目启动经过了差不多三年时间,在这个阶段我们完成了差不多20卷左右资料的收集,其中5卷正式出版,这一次在第二届良渚论坛上正式首发的就是这5卷。”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项目工程浩大,涉及藏品信息采集、信息录入、学术研究、图录编纂、文字审核等流程,这一项目的主体承担单位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于2024年成立“丝绸艺术与丝绸之路研究中心”,将成为“中国丝绸艺术大系”工作开展的主要阵地。浙江大学出版社承担本项目的出版工作,分卷的研究与编写以收藏机构为主体,项目组成员协助工作的开展,目前与“中国丝绸艺术大系”项目组开展合作和达成合作意向的国内收藏机构有近30家,包括北京故宫博物院、湖南博物院、中国丝绸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苏州丝绸博物馆等等。“中国丝绸艺术大系”在全球范围内,对中国丝绸精品文物进行广泛搜集与研究,当前项目与全球20余家收藏有中国丝绸的知名博物馆达成合作意向,包括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等等。
“我们今天看这些丝绸的时候,一方面当然是我们丝绸研究的一个资料,另一方面通过丝绸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艺术、科技、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除此之外,我们在丝绸上还有一个特别的观察,就是可以看到各个地方的文化交流,比如在丝绸之路上出土的很多丝绸,就可以看到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赵丰表示,回到当下,丝绸制品依旧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丝绸在今天依旧非常有实用价值,很多人非常喜欢丝绸,研究丝绸也对我们今天人民的美好生活带来了更多新的传统元素。”
据介绍,目前中国丝绸艺术大系项目组正在积极建设“中国丝绸资源数据库”,获取收藏机构授权,将所采集文物信息录入线上数据库,助力流散海外的丝绸文物的数字化回归,推动中国丝绸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通过数据库的检索功能输入关键词,就得获得海量中国丝绸文物的相关信息,包括藏品名称、生产时间、地域来源、藏品尺寸、材质构成、收藏机构、收藏时间、藏品编号等。后续,“中国丝绸资源数据库”还将与“锦绣·世界丝绸互动地图平台”联动,后者收录了超过12000件文物的图像、史料、工艺、遗址、染料和纤维七类信息,以中、英、法、意、泰、乌兹语六种语言,在世界地图上展示世界丝绸文化遗产资源信息。随着“中国丝绸艺术大系”的深入开展,项目收录的文物信息将上传至“丝绸地图”,用户可以通过地图漫游、智能检索、知识图谱功能,沉浸于世界范围内海量织绣资源中,进行拓展学习与研究。
(来源 紫牛新闻 记者 沈昭)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