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诗的国度,河南是中国诗歌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作为诗歌的故乡,郑州也诞生了许多知名诗人,出产过许多与郑州息息相关的古诗词。回首望,一段历史,滋养一座城市,郑州与诗的故事,在2024中华经典诗词论坛分论坛的讨论中,逐步揭开了面纱。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委员耿占春:

飞速发展的城市

如何融入诗歌创作

郑州这座城市对您的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您如何看待诗歌与城市的关系?在座有很多诗人比我更有资格谈这个话题,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仅对诗歌、对当代文学、对当代社会、对当代思想领域,我们目睹了一个城市的成长,这个可能在人类历史上也就是这么一代人、几代人所看见的事情。

1978年,我们进入郑州大学的时候,那时候郑州人口是40多万,但是在这几十年间我们发现郑州已经变成上千万人口大城市。所以,这种巨变反映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一个都市化、工业化、商业化的环境里边,你可能不是在河边感叹时间流逝,很可能是在楼顶上看着夜晚的车流。

这种不自觉的过程可能首先是词汇、语言,从我们的身边事物开始进入诗歌,上午有些学者谈到一些工业词汇、商业词汇、经济社会词汇,这些词汇也会进入旧体诗。所以这里会发现一种新的组合,也就是“自然田园意象”和“城市生活意象”一种重新的组合。

这让我想起伴随城市化进程普遍出现的问题,就是城市到底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在中国的思想传统里边,山水、自然永远是纯洁、纯净的,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通常是田园、山水,是桃花源,是洞天福地,这样一些寄希望于自然之上的,在自然山水之间的这样一个模式。

但是近代以来,像“空想社会主义”早期著作通常是把理想社会模型不放在山水间,而是放在城市,他们为什么把这样一种人类理想模型作为城市来描绘?在这些著作里,在太阳城,在乌托邦,有规划的街道、建筑,规划好理想化社会组织,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

所以,这对我来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到底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城市,这样一个作为物质现象正在崛起,经济技术商业现象正在迅速崛起,这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思想,对我们的审美感觉,到底意味着什么?其实我并不能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也把这样一个问题提供给诗友们。

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百家讲坛》主讲嘉宾王士祥:

想把郑州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讲给更多人听

从1996年考入郑大,到郑州学习,到现在这也有小30年了,这一段时间生活在郑州,感受着郑州,尤其是在自己的教学、研究中,在研究着郑州、阅读着郑州,这个感受还是比较明显的。在我的眼中,诗词里的郑州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作为一个河南人,我有着河南人的骄傲,有的时候出去参加一些交流,总愿意把自己所了解的郑州、了解的河南带出去,介绍给别人。去年我应央视之邀讲百家讲坛,讲了唐诗里山水意境,我便融入了一些故事,当时讲的时候心里是没底的,结束之后,跟我联系那个老师就找到我说:“王老师,你这个切入还是很巧妙的,第一给你们当地做了广告,第二你这又没有跑题,做得挺好的。”这样一来,后来再录节目时,我感觉找到一个切入点,只要是能和中原、能和郑州有关联的历史故事,我就会放心使用。

另外我发现,郑州的诗歌资源、郑州的文化资源,给我带来了令人感动的影响。我们曾到杜甫陵园,借杜甫的诗来向世界说出河南人对和平的渴望。当时只说了一句话:“老杜,我来看你了!”就这一句话,21分钟之内42万人在看,我当时就想到底是杜甫的魅力,还是河南的魅力,还是郑州的魅力呢?

结合着我自己做的一些事情,郑州在我眼中是什么样子?我想,一个是课程建设,各级各类学校里边校本课程建设,让孩子们、让学生们了解到课程里的郑州会是什么样子,需要通过课程化和学科化的支持。另外就是借助当下的新媒体,能用什么方式,就用什么方式,把优秀的郑州推介给全世界。

中华诗词研究院诗词研究部主任、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莫真宝:

从古代到现代

诗歌与城市关系的嬗变

诗词与城市的关系,融洽且自然。古代诗歌在表现诗人生活与城市时,通常呈现出一种非常融洽的关系,这和古代城市处在朝市、乡野、市井之间变化非常缓慢,身处城市中的人很难感受到城市的变化有关。古时候描写城市的诗歌,并不会感受到一种紧张的关系,在城市里生活,他们多半是一如既往地唱着它们的田园牧歌,这也就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情。

卢照邻写长安“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表现的是长安都市贵族的真实写照;柳永写杭州“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描述了杭州的繁华景象,而这些生活场景同杭州山水、城湖十里荷花等自然场景很难区分,体现了古代诗人们在城市生活非常惬意,使人们可以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自由转换。

如今,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不同身份的、不同背景的人纷纷奔赴大都市,以至于很多城市在近30年来城市发展过程中,外来人口远远超过了原住民。在现代社会,诗歌与城市关系就比古代复杂得多,在这种环境下,新中国尤其是当下一二十年的旧体诗词,他们对于城市生活的表现,逐渐涌现出了这三种类型:

其一,公共题材叙事,关注城市生活类型、新闻、大的事件,宏大叙事,而不是具体细节,往往是对城市新闻书写;其二,对于社会批判叙事。集成了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有一定民间关怀,表现出对底层民众的关心;其三,诗人生活经验书写,其内容主要聚焦生活日常、工作奔波,表现诗人的个人状态。

(正观新闻记者 李居正 文 李新华 图)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