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passion!”时下这句流行的话,引发不少人共鸣。
转眼间,我们迎来第25个中国记者节。这个特殊而光荣的节日令人禁不住思考:记者是一群怎样的人?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新闻需要passion吗?当然需要。京剧演员有句话叫“不疯魔不成活”,新闻记者同样如此。有一种坚守叫深度报道,有一个标签叫特稿记者。
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这条路上有不解与辛酸,有挫折和挑战;但同时,也有鲜花与喝彩,有真情与温暖。
星光不负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
在渺小中发现伟大,在平凡中书写不凡。
在这里,正观新闻编发了一组特稿记者的记者节感言,看他们是如何用笔尖和镜头、理想和担当、坚韧和勇气,讲好新时代的每一个故事,以及自己对于记者这个职业的体会和思考。
同时,也向所有奔赴一线、奔腾不息的新闻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你们辛苦了,向你们致敬!
记者名片
特稿记者 石闯
记者节感言:心存敬畏,感谢新闻的馈赠
又是一年记者节,又是红叶烂漫时。
2024年,是入行的第18年,也是自己过的第18个记者节。
从毛头小伙熬成中年大叔,一早起来,从镜子里窥见额头的皱纹及两鬓的白丝,曾有那么一瞬间竟然恍若隔世,思绪万千,也曾有朋友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烦了吗?累了吗?倦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新闻作为以新近、新鲜、新奇为基本特征的行业,如此有情、如此有趣、如此有益,怎么会烦呢、累呢、倦呢?于我而言,记者不仅是养家糊口的职业,更是心心念念的事业。
去年4月,采访过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先生,发现一名科学家的使命就是探索自然世界的奥妙,其乐无穷。而新闻人的使命是什么呢?就是探索人文世界的奥妙,同样其乐无穷。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极速变化的世界,气象万千,气吞山河;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推陈出新的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此,成为一名记者,一名新时代的见证者、记录者、传播者,是件幸运又幸福的事。
为什么?我是这样理解的:记者可以去看别样的世界、去听别样的故事,丰富自己的眼界,丰盈自己的内心,也可以满足一个人的好奇心,激发一个人的求知欲,成就一个人的使命感。
从业18年,从蓝色封皮到红色封皮,怀揣着小小的却闪闪发光的记者证,记不清去过多少地方,见过多少面孔,采过多少事件,也记不清写过多少稿件,拍过多少照片,录过多少音频,但每一次出发,每一次追问,每一次书写,都让我感受到了社会的精彩和精神,也感受到了新闻的活力和魅力。
“你看见我时,我和新闻在纸上;你看不见我时,我和新闻在路上。”我深知,新闻教给我的远比我想要的多得多,只有心存敬畏、专注专业、投入深入,才能够以新闻的名义打开更多、发掘更深、触达更广。
记者名片
特稿记者 古晨茜
记者节感言: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记忆
成为记者的第3年,恍然发现,我们一直与时代紧密同行。
行走在这片大地上,因为记者这一身份,我见证了这个由无数事件和人物构成的时代与历史,不是旁观者,而是亲历者。
我曾在神舟飞船发射当天,陪着航天员刘洋的父母家人共同守在电视机前,一起喊着321倒计时,见证首位进入太空的女性航天员再次出征太空;震惊于一个普通人因身陷人命官司,坚持上诉而蹉跎了几十年岁月;面对面采访全国闻名的作家、学者,聆听他们对于知识的分享和对生命的见解;看着社会因不断发展而冉冉升起上百个新职业,与投身其中的年轻人对谈,明晰他们对未来与发展的心声和思考。
每每思及此,我都颇为感慨,如果没有投身于新闻行业、没有成为一名记者,这些触动心灵的故事、这些震撼人心的瞬间都将与我无关。可能我只会在手机弹窗弹出新闻消息的时候点开浏览,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能奔赴热点事件现场,亲身去听、去看,去发掘表象背后那些深刻的真实。
所以在第25个记者节到来之际,我想表达感谢。感谢这份职业赋予了我前所未有的视角与深度,让我得以与时代同行,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时代记忆。
记者名片
特稿记者 程子鑫
记者节感言:在写作中成长
又是一年记者节。一年来,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时刻。每一次采访,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深深感受到新闻工作的意义和责任。
去年冬季,我前往了甘肃积石山。地震来临后,寒风凛冽,救援人员不畏艰险,争分夺秒地搜救被困群众。震后,爱心人士与受灾群众携手对抗自然灾害。夏季,安徽歙县遭遇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皋径村一度成了“孤岛”,但救援队伍的到来给村民们带来了希望和温暖。采访中,村民们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新闻工作的魅力。
这段时间,我有幸前往风景如画的黄河滩地公园、休闲康养基地来童寨村、记载着林县人英雄气概的红旗渠等地,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寻访之旅。我也与名家对话,采访了一生爱玩但又玩出名堂的作家张宇,也曾和专家探讨时代前沿的新事物ChatGPT,这些都在无形中改变着我自己的认知。
我还报道了许多有意思的职业和普通人的不平凡故事。听顾客诉说亲人故事的遗物摆件设计师、退伍小伙组成的家政“男团”、河南一地最后一位鱼鹰人、抓野猪的“赏金猎人”……他们作为一个平凡人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故事,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思考。
一年里,我用笔记录了许多感人的瞬间和动人的故事。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篇稿件都是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我希望通过我的报道,能为读者带来温暖和力量,激励更多人去追寻自己的梦想。脚下的路不断延伸,远方的梦触手可及。作为正观新闻的一员,我将继续前行,记录更多的精彩故事。
记者名片
特稿记者 梁宸瑜
记者节感言:走在新闻这条长路上
这是我的第3个记者节,也是我走进新闻世界的第7个年头。记得大学本科的第一堂专业课上老师说过:“记者,是一个永不过时的理想。”这句话至今令我受益。
作为特稿记者的这几年,我曾多次重新审视自己做记者的“初心使命”。有人说记者的能力最重要,但我工作中的体会却是,责任担当才是第一位的,只有首先把记者的责任扛在肩上,才能来论个人能力的大小。
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在努力践行“四力”、做一名合格的全媒体记者。在记录时代变迁的过程中,曾经努力过、留下过痕迹、不负自己的理想,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最后我想引用一段著名新闻人白岩松的话:“新闻是一条注定要长跑的路,一朝一夕不足以改变这个世界;要相信新闻依然有助于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你会是千万推动者中的一员。在中国新闻的历史中,有千千万万名记者奔跑在这条没有终点的长路上。”
记者名片
特稿记者 宋莹玉
记者节感言:穿越周期,终见曙光
这是我参与到新闻工作的第三年,日复一日的工作让人不由得开始思索,我们是否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每一秒钟,世界上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事件。信息洪流呼啸而过,记者似乎永远不能停歇、驻足,永远要以最勇猛的姿态追逐一线热点,要去发现、分析、判断、把握住最有价值的选题……
我们紧张、迷茫、彷徨。
初入职场的无知无畏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更本质的对于“新闻是什么”的思考。
当我们从理不出思绪的稿件中抬头,看到的却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口号被一代又一代新闻人再次传唱。
所以我们关心被洪水淹没的庄稼,担忧暴雨中30余吨被浸泡的图书;我们调查食堂“鼠头”与“鸭头”背后,学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心系被拐孩子的寻人启事后,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能否“破镜重圆”;我们关心这片土地上“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
新闻的载体在变,但新闻的本质不变,记者对于新闻理想的追求也不会变。
永远有人,笃信新闻理想,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片热土中。
永远有人,在迷惘与彷徨中穿越周期,自我蛰伏,等待着新的曙光。
2022年的夏天,一名中文系学生无意间叩响了新闻的门,此后她在一个足够有力的平台上,不断挑战、更新,努力摸索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轨道,以触碰更高更远的天空。
记者名片
特稿记者 岳炎霖
记者节感言:在纷繁中保持乐观与定力
从业以来,每年的记者节对我而言,都是一次再思考、再出发。今年的记者节,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保持乐观与定力的重要性。
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信息如潮水般涌来,但真相也往往更容易被湮没。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真实、有价值的内容,成为了记者面对的难题。作为记者,也许会有不少人感到困惑。如何克服这种心理呢?
首先是保持乐观。即便新闻行业常常伴随着压力与挑战,但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有时候,一篇报道可能会引发争议,甚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但换个角度想,坚硬的石头恰恰是好的“磨刀石”,要借助外界力量更好地将自己打磨为利刃。
定力同样重要。在真假难辨的信息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尤为重要。在真相扑朔迷离时,有没有“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的耐心?在失利与迷茫出现时,有没有“从头再来”的决心?这些质问,要时刻留在心里,作为警醒。
在两年多的记者生涯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每一次成功的报道背后,都离不开统筹、采编、互动等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和协作。我们相互支持,共同面对挑战,这种团队精神让我倍感温暖和力量。
我坚信,作为新闻记者,在面对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信息时,保持乐观与定力,终会练就火眼金睛,做专业的记者,做无愧于心、读者喜爱的新闻报道。
统筹:石闯 李记波
编辑:高畅韵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