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秋意渐盛,蟹肥菊黄。9月22日,在秋高气爽的时节中,秋天的第四个节气秋分,悄然而至。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在古籍的记载中,不难看出秋分节气的特征。在这一日,阴阳相半,昼夜相等,露冷风清。同时,这天也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秋季90天的中间,有着“平分秋色”之意,于是得名“秋分”。

在古代,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极为重要的存在,是“四时八节”之一。此外,因为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而中秋节也是由“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所以这一节气格外被人们看重。如今,秋分还是“中国农民丰收节”。在这一节气中,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人们尽情享受着收获带来的幸福感,也珍惜着为数不多凉爽的仲秋之日。

秋分时节到,农家自然也忙碌了起来。金秋送爽,稻谷飘香,据民俗专家刘孝昌描述,此时刚好是秋收、秋耕、秋种的大忙时节。稻谷收割完毕之后,农家还要忙着翻耕土地,准备播种。除了要积肥、堆肥,还不时趁着秋日的好天气晾晒新谷。

在农家忙着收获的喜悦中,翻阅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会发现对于这个季节抒发的更多是悲愁之情。因为飘落的树叶,逐渐萧瑟的自然万物,令古人不禁悲春伤秋。“悲秋”也成为了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文学意象。杜甫也写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透露出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清周可宗九秋斗艳图扇面 图据四川博物院

可在文人的笔下,仲秋时节只有悲情吗?当然不是,从流传至今的书画作品中,也能看到在文人细细描摹下的秋天,不仅风姿绰约、绚丽多彩,更是包罗万象、深远旷达。譬如,在四川博物院中所藏的一件清周可宗九秋斗艳图扇面中,就将秋季花草生长繁茂,五彩缤纷的景象呈现在后世人们的眼中。

据悉,我国自古有“九秋”的说法,如唐代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载:“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清代何焯的《义门读书记·昌黎集》有“菊有黄华则九秋矣,故秋怀以是终也”之说。古人常将桂花、菊花、秋葵、鸡冠、芙蓉、秋海棠等各式秋季花草绘于一图,称为“九秋图”。

细看这幅清周可宗九秋斗艳图扇面,画中海棠、秋葵等植物交错纸面,秀艳可喜。整个画面笔法细腻,用色鲜而不俗,富丽堂皇中透着高贵典雅之气,图上九种花卉以折枝花形式排开,造型各异,形态生动,彼此相互呼应,气韵古雅而自然。

《清·钱维城九秋图》(局部) 图据中国三峡博物馆官方微博

此外,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馆藏中,也有一幅清钱维城九秋图卷。据介绍,钱维城是乾隆十年状元,领袖内廷画苑,极受皇帝赏识。乾隆二十六年,画家曾陪同乾隆皇帝打猎,画了《七秋图》呈进。之后皇帝又去打猎,但没邀请画家陪同,画家于是又画了《九秋图》呈进。乾隆帝看到此画后十分喜爱,不仅在画卷中钤上“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等多方印玺,还在画卷上题诗。不仅于此,嘉庆帝、宣统帝对《九秋图》也赞赏有加,在画卷上盖上了印玺。

金黄遍野、稻谷飘香、穰穰满家,象征着丰收的秋季,总让人不免心生慰藉和欣喜。倘若要生出几分“悲秋”的伤怀时,不妨从历代文人墨客所绘制的“九秋图”中,寻找秋日美不胜收的景象吧。

(作者 李雨心 来源 封面新闻)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