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都上新书榜了……无语……沉默……”一本名为《卡皮巴拉的自我修养》的绘本近日上架微信读书,封面标注“安安著,小麦田AI绘制”。不少网友注意到这本绘本,是因为它一度登上微信读书TOP50新书榜的第5名,推荐值达77%,仅次于余华的《我胆小如鼠》。

“余华看了要报警”,有读者认为,AI画的这本绘本内容平庸、没有营养,“审美不需要滥竽充数”“这样的出版物越来越多,是劣币驱逐良币”“就像一大盘美味菜肴,AI咀嚼了一遍吐出来,物质组成还是那个组成,只是味道变了”。也有人表示,“亚马逊上早就有这样的绘本,会标注AI创作,还有人花高价买精装打印版。”

当AIGC全面影响创作生产,一方面降低了普通人进入艺术创作领域的门槛,另一方面是否会挤占人类优质创作的生存空间?

AI创作,大势所趋?

打开微信读书中的《卡皮巴拉的自我修养》,目前显示已有1.5万人阅读,超过6600人读完。这本8月上架的绘本,共293字,简介称“希望通过可爱、松弛的水豚卡皮巴拉,为人们传递繁忙生活中的治愈与温暖”。目前,在推荐栏,认为其值得“推荐”的超过1300,“一般”的不到300,“不行”的评价刚刚超过200。

AI绘本《卡皮巴拉的自我修养》

有网友认为,绘本的风格轻松有趣,“花10几分钟看完,浪费一下也不是不可以,人总要松弛下”。也有网友批评,AI创作的插画十分粗糙,有比例失调、空间关系上的错误,内容也难以引起情绪共鸣,怀疑293字的文字也是由AI生成,“AI作画与烂大街的心灵鸡汤杂糅,毫无创作含量”。

《卡皮巴拉的自我修养》的电子书价格为29.9元,微信读书会员用户可以阅读全本。据微信读书方面透露,这本绘本是出版社和微信读书共同合作的,后续暂时不会继续推出AI漫画。目前,《卡皮巴拉的自我修养》在新书榜上已经跌出TOP50。

将AI融入内容创作并非新鲜事。早在2023年3月,由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撰写的《寻找人生目标的45种方法》便在韩国首尔的一家书店内展出,出版方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本书从开始撰写到销售只用了7天,写作、编辑、翻译与校对过程在38个小时内完成,编辑基于特定主题向ChatGPT提出问题,并摘选、翻译人工智能给出的回答,书籍封面也由AI作画生成。

从这部“实验性”作品中不难看出,AI对内容生产带来巨大变革。目前,国内外出版业在编辑校对、创新营销、定位读者需求、辅助读者阅读的过程中都在尝试使用AI提高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

不独出版业,在音乐、电影、游戏等很多领域,人工智能都已成为重要的创作工具。8月28日,游戏公司米哈游创始人之一蔡浩宇在社交媒体上表示,AIGC已经彻底改变了游戏开发,未来只有两种人制作游戏是有意义的——一种是前0.0001%的天才,组成精英团队创造前所未有的东西;其他99%的业余爱好者可以为了满足自己的想法而一时兴起创作游戏,而普通和专业的游戏开发者,不妨考虑转行。这番大胆的言论,引起广泛关注。

9月9日,短视频网站快手宣布,联合李少红、贾樟柯、叶锦添、薛晓路、俞白眉、董润年、张吃鱼、王子川、王卯卯等9位导演,制作出品9部AIGC电影短片,9部短片全部由可灵AI进行视频生成。

绘画领域,门槛最低?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绘画是较早受到关注的。2022年3月,AI绘画工具MidJourney发布。8月,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举办的一场艺术比赛中,一名游戏设计师用该工具创作的《太空歌剧院》拔得头筹。MidJourney一战成名,成为美术行业热议的话题。

随着AI绘图工具不断迭代、技术升级,有人感慨,“一开始觉得画师要丢饭碗,后来觉得修图师也要丢饭碗,现在觉得可能连摄影师都不需要了。”

“用AI做绘本不仅能省钱、实现绘本自由,还能将孩子的真实故事,或者希望孩子明白的道理,融入故事,做成孩子的回忆,也能让孩子更有兴趣地接受大道理。也有人把绘本上架到亚马逊电子书,进行售卖。”在社交媒体,有用户分享用AI创作绘本的教程,使用的AI工具先后进行了故事文案初稿写作、润色,绘画,保持角色一致性矫正的步骤。

“最难的部分是创作故事,因为AI对文字的把握还没那么灵活,尤其是像儿童绘本这种需要简单生动、富有想象力的文字类型。”这位用户表示,自己之前从没写过绘本故事,第一次用AI写,总用时大约三四天,作图和排版一起进行,大约花了四小时。在这份教程下,有人求“开班”,也有人评论,“不给儿童审美拖后腿是好的绘本的基本要求,不是有字有画就能叫绘本。”

00后小米发现,这几天,抖音“AI治愈绘本”特效火了。利用这款特效,只要选择相册里的几张照片,很快就能由AI自动生成可以翻开的绘本效果动态图片,同时根据照片内容,AI也会匹配一些“治愈向”的文字。“太还原了”“拯救废片”“玩上瘾了”,软件显示,122万人已经使用过这一特效。

用户可以轻松用AI实现绘本效果

“在AI助力下,生成绘本图画不难,‘治愈’性的话语也不难。”对此,有网友表示,假如正式出版的绘本和网友“一键生成”的并无太明显的水准差异,“又有什么必要成为一本出版物呢?”

守住内容,当好AI的“牧羊人”

当AI进入内容生产行业不可避免,使用AI并非问题所在,更需要关注的应该是使用AI的方式与内容生产的水准。

今年初,获第170届日本芥川文学奖的作家九段理江在颁奖典礼上坦诚表示,在创作获奖作品《东京都同情塔》的过程中使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她在向ChatGPT“吐露心声”的过程中获得灵感,书中有5%的内容“一字不差”地取自ChatGPT。值得注意的是,《东京都同情塔》的故事背景就是“生成人工智能普及的现代社会”,故事主人公是一名难以适应社会语言中处处渗透着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建筑师。担任此次芥川文学奖评委的作家吉田修一表示,他们在评选过程中几乎没有讨论人工智能,并认为这部作品“完美无缺”。

创作领域,“内容为王”依然是基本准则。不过,记者也发现,目前一些网文平台出现了部分异常“作者”,可以做到日更几万字或日产好几本小说。不少网友认为,这是AI“水字数”的结果。这些作品即使被读者评价为内容空洞、索然无味,仍会出现在推荐列表里。正如AI绘本冲上新书热榜,平台推荐机制被哪些因素左右,令读者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担忧。

今年6月,上海市编辑学会举办的“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数智出版”论坛上,复旦大学教授、上海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肖仰华提出,内容是出版行业的根本所在,AIGC可以助力实现出版行业的全面提质提效,在尝试全模态的内容自动创作,实现更高效的内容采编、文案整理和更有效的内容监管,以及未来人机协作的内容创作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与此同时,AIGC也会带来虚假内容泛滥、价值观偏差、版权侵犯、隐私泄露、人群偏见、新型信息茧房等一系列风险与挑战。“划定AI应用的边界,建立AI应用的准则,才是AIGC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

与AI共生,是这个时代所有人面对的课题,拥抱技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创作门槛,但作品的质量与人的创造,仍然是核心。作为技术的使用者与驾驭者,守住内容生产的标准,当好智能机器的“牧羊人”,可能更是一种行业的“自我修养”。

(来源 上观新闻 作者 施晨露 赵亦婷)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